能够成功转化的技术,一定要依托某个产品载体,在完备的产品概念(思想)下,而最终在行销服务下,成为一个有市场价值的商品。“思想”的形成,就是创新设计的过程。
——赵宇波
赵宇波
(博士、研究员)
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和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任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院长兼CEO,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担任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副秘书长、中国家电智能制造产业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深圳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众创空间协会副会长,是中国力学学会产学研工作委员会委员、深圳市青联委员、深圳市科协委员。他一直探索、实践并服务于产学研一线,提出了“设计思维五步方法”,在创新设计实践中综合考虑科技、人文、经济等因素,助力多家企业建立“创新驱动”的商业模式和"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战略,使创新设计成为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的助推器。
以下为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院长赵宇波在广东省光电技术协会的演讲:
创新设计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与实践
我本人2008年来到深圳工作,一直在先进技术研究院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工作,2013年,带着我实验室的团队创办了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今天主要分享的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也跟大家共同探讨。当然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仅是科研机构的问题,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整体而言,成果转化的环境越来越好。但是成果转化的工作仍旧是一个瓶颈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解决了环境问题,但是没有解决成果的本体问题。或者说,根本来讲,就是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IP如何有形化的问题。而不仅仅是需求与供给的对接和撮合。
这张图中,我梳理了成果转化的关键路径。在这里,我认为技术尤其是关键技术,它本身是没有特定功能属性的,面向市场需求而言,它就像是个三角形,有很多棱角。但是实际的产品中,往往是围绕着一个产品的需求,一个待转化的高技术本身需要与多个“低”技术进行融合,共同实现工程化。这个时候,多种技术之间互相适应,变成一个有序的总体。原来三角形的高技术,就有机的与其他技术融合。而外面所包裹的橙色的圈圈,就是围绕市场需求的一个产品的构思。因此能够成功转化的技术,一定要依托某个产品载体,在完备的产品概念(思想)下,而最终在行销服务下,成为一个有市场价值的商品。“思想”的形成,就是创新设计的过程。
在这个关键路径中,每个关键节点都对应一个关键的角色。其中,思想的产出者,就是“设计师”,是一个创新的先导的角色。当然,这个设计不是单纯的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是一种系统层面的顶层设计,它来自于对科技的认知和商业的洞察。
这张图中,表现的就是当前的成果转化中,比较常见的问题:物理变化多,化学反应少。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大量的不对称。供给者往往只能给出抽象的技术,或者“肠子肚子”摆在实验室的样机,但产业中往往需求的是神形兼备的实物。因此,转化的价值认定,也常常成为纠结的难点。想法来源于灵机一动或惯性思考? 来源于实践的商业洞察!所见东西多半是离散型技术堆砌? 多技术元素的有机合成!成果转化是信息发布和对接? 聚合再造转移三位需一体!
因此,实现优质成果转化的关键能力,就如这张图所示。各个能力之间,需要有门当户对。比如,能够与教授水平门当户对的设计师才有可能产生出适合的产品概念。只有与教授的技术门当户对的工程开发能力,才能把产品的概念落地,转化为实物。前面讲了一些很抽象的想法。下面举几个案例。
大家都知道一次性剃须刀是吉列的发明,这个发明最早是1895年吉列作为推销红酒塞的推销员时,出差的时候想到的创意:既然红酒塞可以是易耗品,是否可以有便携的,可替换刀片的剃须刀呢?产生这个创意后,吉列先是与伙伴一同申请了专利,然后开始薄钢片的研发。经过6年,又薄又便宜的刀片被研发出来,之后,这种三明治式的剃须刀逐渐大卖。吉列剃须刀的出现,改变了很多......
这是个典型的,设计在先,技术突破作为核心支撑的案例,当然,这样的设计,是稀缺的。
这样的设计,真正的驱动了创新。
我总结了这样的设计的构成,如上图。套用现在常用的词汇,可以分解成 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服务设计。其中,工业设计是集中于研究“人理”,产生创新思想,类似于商业洞察。工程设计研究客观状态下的物理机理,比如力电声光热等基本物理场,机械、电子等基本堆叠。而服务设计则是将产品变为市场成功的商品的关键要素,包含了商业模式等。核心研究的是商业常识中的基本事理。这个创新设计,也是我现在的主体工作。我们的口号是,创新设计,使科技成为生产力,综合而言,我们的角色在下面这张图中。
推动科技成果批量转化,再介绍两个我们与海尔公司合作的产品案例。
这是一个手持式的清洗衣服上局部污渍的洗衣机 “咕咚洗衣机”,虽然我们都有洗衣机,但是当衣服上产生局部污渍时的处理是一个非常刚性的痛点。因此,我们就考虑如何用古代洗衣服的“拍打”原理,来实现穿在身上处理污渍。因此,在实现上,就借助了“凸轮”的原理。这个小东西2015年上市,很快就销售了50多万个。第二个案例,是2013-2014年我们与海尔合作的一款空调。
当时在海尔的宣传中,这个“圆洞”空调被称为第四代空调。由于我们传统空调的格栅式直接吹风,因此会导致冷风直吹,有诸多体验不足,那么如何实现凉而不冷呢,我们的设计方案中,考虑让空调的冷风吹出来后,“行走一定路程”,这样实现冷热预混,再吹到身上就会不冷了。在工程实践中,借助射流技术,从0-1开发了全新的送风系统。当然,空调的外观也又了更多的发挥,很漂亮。这个空调的技术,后来帮着海尔得到了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设计上得到了IF等诸多国际大奖。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今天汇报给大家。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与我联系交流。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会有更多分享。感谢协会领导的安排,谢谢大家的耐心!另外,此处所有图片内容,大家如有转发或使用等,烦请注明出处。多谢!